你的位置:快乐8概率计算过程 > 新闻动态 > 努尔哈赤的前半生:拿了一手烂牌,却打出了王炸

新闻动态
努尔哈赤的前半生:拿了一手烂牌,却打出了王炸
发布日期:2025-04-13 16:19    点击次数:95

明朝嘉靖年间,南方闹倭寇的同时,东北那边的管理也越来越糟糕。

最开始是蒙古左翼往东边迁移,接着北方喀尔喀部的五个部落跟着察尔部往南走,跑到了辽西一带。没过多久,兀良三卫又跟明朝闹翻了,搞得辽东地区的形势越来越紧张。

到了嘉靖皇帝统治后期,蒙古人、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在辽东一带的地盘几乎连在一起了,而且暗中似乎有联合起来对付明朝的苗头。要是他们真的一起造反,辽东地区就别想有安稳日子过了。

隆庆皇帝登基后,先封蒙古首领俺达汗为顺义王,稳住了北方边境的局势。对于辽东地区,他派李成梁担任总兵官,专门收拾这个烂摊子。

李成梁接任后,改变了以往辽东总兵直接派兵镇压的做法,采取了软硬兼施的策略。

明朝对那些总来挑事的土蛮汗、叶赫部和建州女真首领王杲,直接派兵狠狠收拾。至于那些听话的女真部落,朝廷就采取怀柔政策:给他们封官赏爵、发放钱粮物资,还大力宣传表扬,让这些部落成为辽东地区的"模范标兵"。比如海西女真的达部,就是大将军李成梁重点扶持的典型例子。

1582年,也就是明朝万历十年,李成梁长期扶持的达部首领王台去世。这个原本管理得很好的部落,因为首领的离世开始闹起了内乱。

李成梁手下的模范部落垮了,叶赫部又开始不安分地找明朝麻烦,建州女真那边更是一团乱麻。这种情况下,李成梁迫切需要在女真各部中再培养一个听话的部落,用来镇住其他不安分的女真势力。

李成梁仔细琢磨后,看中了两个人:一个是建州左卫图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他原名叫佟佳布库;另一个是建州女真的努尔赤,这小伙子的爷爷和父亲都在达部内斗时送了命。

虽然清朝后来把努尔赤的祖先吹得很厉害,说他祖上是斡朵里部的大首领猛哥帖木儿,但实际上到他爷爷觉昌安那辈,家里已经穷得叮当响了。

觉昌安有五个亲兄弟,他们是一个爸爸不同妈妈生的,这六个人被叫做"宁古塔色俺达"。要注意这个"宁古塔"不是后来清朝流放犯人的地方,在满话里其实是"六个"的意思。所以"宁古塔色俺达"说的就是他们这六个兄弟。

觉昌安有好几个儿子,他的第四个孩子就是努尔赤的父亲塔克世。

在这个关系复杂的大家庭里,努尔赤既不是正妻所生的嫡子,也不是长子,更不是最受宠的幼子。就算祖先猛哥帖木儿留下些家产,也轮不到他来继承。再说他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在明朝眼里根本没什么地位,连个正式官职都没混上。明朝的官方文件里,都管他们叫"夷人"——要知道,要是真有点身份的人,明朝至少会给个"酋长"的称呼。

这个不起眼的小角色,简直是李成梁心目中完美人设的活标本。

这人没啥靠山,家里条件也一般,特别好拿捏。穷得叮当响,自己根本立不住脚,只能一直抱别人大腿过日子。再说努尔赤那会儿才24岁,毛头小子一个,要经验没经验,要资历没资历,这开局简直烂到家了。

既然要拉拢人家,总得拿出点实际行动。李成梁先给了努尔赤二十份官方文书和二十匹上等战马,后来又向朝廷申请,额外赏赐他三十份文书、三十匹马,还正式封了他一个建州卫首领的官职。

努尔赤眼下全部财产就这些:五十道皇帝诏书、五十匹战马,外加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

有人问,这敕书真有那么重要吗?居然比马还优先?说实在的,确实很重要。敕书说白了就是做买卖的通行证,一张敕书能让你带一匹马那么多的货去边境交易。现在努尔赤手里有五十张敕书,相当于能做五十匹马生意的本钱。

明朝末年时,建州女真各部总共才分到330道敕书,其中努尔赤一个人就占了50道。这个数量已经相当可观了,更特别的是努尔赤拿到的是"都督敕书"——这种高级别的敕书允许他直接进京朝贡。从这点就能看出,李成梁对这个"模范典型"确实格外看重。

李成梁看重的另一个榜样佟佳布库?他也没亏待,同样给了很多好处。毕竟不能只押注一个人,同时扶持两个,让他们互相较劲,自己才能坐收渔利。

李成梁为人狡猾老练,其他人见状也纷纷跟进投资,其中就有抚顺的商人佟登。

他注意到李成梁在支持努尔赤,联想到之前达部的情况,觉得努尔赤很有潜力,马上给了他十三套抵押到期的旧铠甲,还把闺女佟春秀许配给他。既然嫁女儿,当然也准备了一份体面的嫁妆。

短短一年时间,努尔赤就从默默无闻的穷小子变成了建州女真部落里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看到达部的遭遇后,努尔赤终于认清了自己的处境。他清楚地认识到明朝这个庞然大物不是他能对抗的,于是转变策略:一方面用建州女真的特产跟明朝做生意,另一方面乖乖听话,帮明朝收拾那些不服从统治的女真部落。

最先遭殃的是佟佳布库。当时达部内部闹矛盾,古勒寨的首领阿台想联合叶赫部侵犯边境。佟佳布库得知消息后,马上向李成梁告密,结果引来李成梁派兵镇压。李成梁在行动中,还顺带把前来劝说阿台投降的觉昌安和塔克世给杀了。

努尔赤的爷爷和父亲都被人害死了,他没法找李成梁算账,只能把仇恨记在告密者佟佳布库身上。而且这个佟佳布库还是他的对头。努尔赤很聪明,在不招惹李成梁的情况下,干掉了佟佳布库,既报了杀父之仇,又成了李成梁最看重的得力干将。

李成梁心里虽然有点不高兴,但考虑到他们本来就是对手,现在佟佳布库连努尔赤都打不过,说明这人没啥培养价值,干脆就默许了努尔赤出兵讨伐。

后来在李成梁的默许下,努尔赤吞并了建州女真南部的五个部落,分别是素克素浒部、浑河部、完颜部、栋鄂部和哲陈部。

在打仗的时候,努尔赤严格约束手下不准骚扰边境,还主动维持辽东地区的治安。他这么懂事配合,自然得到了李成梁的赏识。

他这么卖力地帮明朝稳住辽东局势,朝廷自然也很看重他。到了1589年,明朝给他升了官,封为都督佥事。第二年还特许他进京谢恩,不仅让他在京城做了三天买卖,更让他长了不少见识。

与努尔赤主动亲近明朝的做法截然不同,一直跟明朝对着干的叶赫部现在更加嚣张了。他们不仅趁机吞并日渐衰弱的达部,还经常骚扰明朝边境。

根据李成梁一贯软硬兼施的作风,必须给叶赫部点颜色看看。

李成梁还没来得及采取行动,御史张鹤鸣就上奏皇帝,指责他在辽东地区"位高权重后变得骄横,生活铺张浪费"。这些弹劾奏折接连不断地送到万历皇帝桌上。幸好李成梁在朝中有申时行这样的内阁首辅撑腰,他在辽东的地位暂时稳固。但随着申时行等人陆续离职,失去靠山的李成梁也难逃被撤职的命运。

1591年,明朝万历皇帝发布命令,撤销了李成梁担任的辽东地区最高军事长官职务。

1592年春天,宁夏地区发生了哱拜领导的叛乱,万历皇帝迅速调派军队进行平定。就在这个时候,日本的丰臣秀吉从海上攻打朝鲜。由于辽东离朝鲜,明朝军队就把这里当作后方大本营,结果朝廷实在抽不出人手来安抚辽东地区的女真各族了。

明朝垮台后,女真各部落之间的争斗更加激烈。就在那年九月,叶赫部落联合科尔沁等蒙古部落,组成九支联军,想要彻底消灭努尔赤这个明朝扶植起来的势力。

经过两年的殊死搏斗,努尔赤在古勒山大战中彻底打垮了九部落联军,还砍下了叶赫部首领布斋的脑袋。这一仗不仅让他脱离了生死险境,还让他和明朝的关系好到了极点。

从表面上看,九部联军和努尔赤之间的这场仗,其实就是女真族自己人打自己人的内战。

在大明王朝看来,叶赫部一直是个不服管束的女真部落。他们选择在这个节骨眼上攻打已经归顺大明的努尔赤,分明是趁着明朝全力支援朝鲜的重要关头故意挑事,在边境制造动乱,这种行为简直就是公然造反。

从努尔赤的角度看,他打败叶赫部其实是在帮明朝稳定辽东边境,这份忠心确实值得表扬。

努尔赤杀掉布斋的消息传到北京时,朝廷上下都拍手叫好。就连已经下台的李成梁也跟着沾了光——毕竟努尔赤是他当年一手栽培起来的。现在辽东局势动荡,努尔赤能主动站出来解决问题,这不正好说明李成梁当年治理辽东有方吗?这么一想,朝中为李成梁说情的大臣突然就多了起来。

由于李成梁保卫明朝边疆立下大功,朝廷特意封努尔赤为"龙虎将军"。这个封号是正二品官职,和当年达部首领王台的级别相当。

努尔赤这时已经爬到了女真族的权力顶峰,开始琢磨起自己的前途。是继续往上爬,还是守着现在的地位?能明显感觉到,他的想法开始动摇,甚至想在明朝派兵支援朝鲜的战争中趁机捞点好处。

《李朝宣祖实录》里提到,1592年8月,努尔赤就向明朝政府打报告,想带着建州的部队去朝鲜打仗,帮大明朝的忙。朝鲜使团知道这事后,马上写信给万历皇帝,求他别让努尔赤出兵。

照理说,努尔赤帮朝鲜出兵打仗,也算出了力,可朝鲜为啥还这么反对他?其实朝鲜人心里跟明镜似的,早就看透了努尔赤的真实意图。

与明朝不同,朝鲜和女真族是真正的近邻,双方经常发生摩擦和往来。努尔赤发动的东征,其实主要攻打的是靠近朝鲜边境的"六地藩胡"部落。

"六地"指的是朝鲜北部六个重要边境城镇。生活在这里的"藩胡"其实是分散居住的女真部落。这些女真人因为离朝鲜近,长期向朝鲜进贡,还接受朝鲜封赏的官职爵位。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朝鲜自己搞出来的一个小型藩属体系。

努尔赤嘴上喊着要打仗,其实真正想打的就是这块地方。他打算把这里的女真人都拉拢过来,既能增强自己的势力,还能趁机在朝鲜北部抢点地盘。这种暗地里挖人墙角的事儿,朝鲜那边当然不答应。

朝鲜使团多次向朝廷上书后,朝廷最终没有同意努尔赤出兵,这让他错过了一个扩张势力的好机会。

眼看拿下朝鲜北部没戏,努尔赤转头盯上了建州女真内部。趁着明朝政府顾不上管,他轻松吞并了建州北边的三个部落,彻底统一了建州女真。这还不算完,他又把主意打到了海西女真头上,后来还跑去远征更远的东海女真。

明朝很快就注意到这种猛烈的进攻势头,让他们察觉到女真族正在快速崛起,很可能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

明朝本来想管这事,可眼下朝鲜战事吃紧,实在抽不开身。朝廷想来想去,最后决定请老将李成梁出山。

1601年8月,年过七旬的李成梁再次被任命为辽东地区的军事统帅。这位老将军当时已经76岁高龄。

在官场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李成梁如今已经八十多岁了,早没了当年的冲劲儿,变成了个圆滑世故的老官僚,做事只求不出错,根本不想着再立什么功劳。

在辽东经营多年的李成梁心里很清楚,自从高淮把辽东搞得一团糟后,这地方现在就是个空架子。只要按兵不动,靠着之前明朝援助朝鲜打下的威名,就足够镇住努尔赤了。

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稳住越来越不听话的努尔赤。

1605年,明朝将领李成梁和辽东地方官经过商议,决定把宽甸六堡周边八百里的地盘让给努尔赤。他们把这片的百姓都迁回明朝控制的地区。这个做法一方面是为了加强自身防御,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要保护辽东地区的经济利益。说白了,放弃宽甸六堡其实就是执行"清空边境、加强防守"的军事策略。

光知道退让不是办法,李成梁琢磨着得来点暗招牵制对方,比如暗中支持努尔赤的弟弟舒尔齐。

和哥哥相比,舒尔齐做事特别谨慎,他觉得明朝实力强大根本没法对抗,经常劝努尔赤别去招惹明朝,结果总被哥哥臭骂一顿。

李成梁发现舒尔齐有异心后,就使劲巴结他,给他和努尔赤一样的待遇,还让自己儿子娶了舒尔齐的女儿当小老婆。这么一来二去,兄弟俩就被挑拨得翻了脸。舒尔齐带着手下跑到明朝地盘单干,想靠着明朝跟亲哥对着干,可他哪知道这时候的李成梁早就没本事派兵帮他了。

1608年6月,李成梁被撤职后,辽东地区再也没人能像他那样有号召力。加上明朝末年朝廷内部党派斗争激烈,各派势力在辽东的利益关系盘根错节,根本没法按照李成梁那套方法来维持局面。

这时候的努尔赤已经吃掉了达部和辉发部,就剩下老冤家叶赫部和被打残的乌拉部。不知道是为了报答李成梁,还是想糊弄大明朝廷,就在李成梁下台的那个月,努尔赤主动跟明朝讲和。两边都退了一步,在抚顺关外立了块分界碑,还签了个和平协议。

所有守卫必须严格把守皇帝划定的边界线,任何人胆敢偷偷越界,不管是满族人还是汉族人,抓住就地处决。如果发现有人越界却不处理,那么放过越界者的人也要跟着遭殃。要是大明国违背这个约定,广宁的巡抚、总兵、辽阳的副将、开原的参将这些官员都别想好过;反过来要是满洲这边违约,满洲这边也会遭报应。

虽然签了盟约,但努尔赤势力太大已成定局。弱小的乌拉部和叶赫部现在根本打不过他,只能找明朝帮忙。

这时候的明朝已经顾不上计较叶赫部过去有多不听话了,他们想利用叶赫部来牵制努尔赤的势力。

1609年5月,努尔赤带兵攻打叶赫部,想一口气把他们消灭。没想到叶赫部找来乌拉部和内喀尔喀蒙古帮忙,一下子就把局面扳回来了。努尔赤见势不妙,只好撤兵撤退。

这件事彻底暴露了明朝和努尔赤之间的矛盾。以前就算有纠纷,双方都是私下处理,表面上努尔赤还顶着大明龙虎将军的头衔。但这次事件之后,两边算是彻底闹翻了,矛盾直接摆到了台面上。

明面上还没翻脸的时候,两家早就在钱的问题上闹掰了。

女真人种的人参品质特别好。明朝末年那会儿,人们都相信这玩意儿能包治百病,导致辽东产的上等人参变得跟黄金一样金贵。不过药贩子从产地收购时,价格可没这么夸张,通常是一两银子换一两参。但等运到南方再卖,价格能翻到一百两银子,这买卖简直赚翻了。

辽东不光人参出名,貂皮也很抢手。不过价格都是明朝商人说了算,钱也基本让他们赚走了。

这么赚钱的买卖,怎么可能拱手让人?努尔赤统一女真各部后,直接掌控了人参的主产区。手里握着货源,说话自然硬气。他故意把人参囤积起来,慢慢往外放货,就这样把辽东地区的人参价格牢牢捏在了手心里。

东北地区的努尔赤,靠贩卖人参牟利。当地官府想在贸易往来中悄悄限制交易量,让商人逐渐减少,导致他的人参卖不出去。这样一来,他的财路被断,自然就会低声下气来求饶了。

虽然大家吵得挺凶,但也就是动动嘴皮子,没人真敢动手,真要打起来那可是要拼个你死我活的。

努尔赤当时兵力有限,因为实力不够强,所以一直不敢轻举妄动。明朝这边也是力不从心,之前打的三场大战耗光了国库钱财,实在没余力去平定辽东地区。正因为两边都处于这种状态,最后才会达成协议,共同立下边界石碑。

这块界碑对两国边界的划分其实很笼统,完全是按照以前的老规矩来定的,结果造成不少地段根本说不清楚到底该归谁管。

1616年农历四月,明朝驻守清河关的游击将军为了维修军营,带人到关外砍伐木料。不巧碰上了正在边境巡逻的女真族将领扈尔汗,两边一言不合就打起来了。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明朝官兵在这场冲突中竟然折损了五十名士兵。

这次边境冲突闹得挺大,但有意思的是,明朝和努尔赤两边都打算息事宁人,谁也不想把事情闹大。

大明方面表示,只要交出扈尔汗就既往不咎。但问题是扈尔汗不仅是努尔赤的亲信,还是后金五大重臣之一,对方当然不愿意交人。双方来回扯皮后,明朝干脆扣押了努尔赤派来的十一名谈判代表,要求努尔赤用十一条人命来换人。

努尔赤没办法,只好抓来十一个叶赫部的俘虏,当着明朝使者的面直接处决,用这种方式了结了这场纠纷。

两边的冲突明显升级了,只不过目前都还压着火没彻底撕破脸。

到了1618年,努尔赤实在憋不住了。要是再不找个由头转移内部矛盾,他自己的政权就要先垮台了。

去年这个时候,长白山发了大洪水,建州地区到处闹饥荒。

努尔赤最初是在苏克素浒河边的山林里发家的,他在那儿建了佛阿拉城。刚开始他也没料到自己能闯出这么大事业,结果地盘越打越大,投奔他的人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叶赫和乌拉这两个部落的人来得最多,毕竟离得近,用起来也最放心。

这样一来,佛阿拉城周边一下子挤满了人,土地根本不够分。本来物资就紧张,结果又碰上发大水,建州地区立马闹起了饥荒。更糟的是,其他部落看到这情况,都开始打歪主意想趁火打劫。

粮食短缺越来越严重,部落没吃的就会四处逃散,其他部落肯定要借机生事。努尔赤这些年吞并了不少部落,结下的仇家数都数不清,搞不好会被仇敌赶尽杀绝。现在他必须通过对外打仗来转移内部矛盾,而最合适的目标就是和大明这个老冤家开战。毕竟起兵反明的风险,总比现在被仇家干掉要小得多。

努尔赤当初起兵造反就像一场赌博,谁都没料到这次冒险竟能让女真人坐拥天下三百年。这个结果完全出乎万历皇帝和李成梁的预料。

人们常把努尔赤的兴起怪到李成梁养虎为患上,其实八旗能壮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努尔赤自己的本事,也离不开明朝内部瞎折腾,再加上援助朝鲜这些外部事件影响,说白了就是天时地利人和都赶上了!



Powered by 快乐8概率计算过程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